再牛逼的梦想也抵不住傻逼似的坚持!   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
您的当前位置:小鱼资料库 > 学科 > 中考 > 正文

初中语文阅读作文知识点总结大全

来源:网络 编辑:梦寤 时间:2022-06-17

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,它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,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,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。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有法可循的,一步走步稳,即将步步不稳,我们要学会将学习、积累、训练三方面结合起来,达到理解、掌握与巩固的目的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中语文阅读作文知识点总结大全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!

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:记叙文详解

  一、常见叙事线索

  1、人物线索: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、物品线索: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。

  3、感情线索: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。4、事件线索:中心事件5、时间线索6、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: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(变化)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: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,人物的思想性格,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
  二、记叙顺序

  1.顺叙:即按照事情的发生、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(时间先后).

  作用:使文章脉络清楚,有头有尾,给人鲜明的印象。

  2.倒叙: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,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。

  作用:避免平铺直叙,增强文章的生动性,使文章引人入胜。

  3.插叙:在叙述过程中,由于内容的需要,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,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,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。(比如:回忆往事)作用:补充、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(人物或事件),丰富了情节,深化了主题。

  三、人物的描写方法

  1、肖像(外貌)描写[包括神态描写](描写人物容貌、衣着、神情、姿态等):交代了人物的××身份、××地位、××处境、经历以及××心理状态、××思想性格等情况。

  2、语言(对话)描写

  3、行动(动作)描写: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××心理(心情),并反映了人物的××性格特征或××精神品质。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。

  4、心理描写: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××思想,揭示了人物的××性格或者××品质。

  四、环境描写

 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(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、季节、山川、湖海等自然景物):渲染××环境气氛、烘托人物的××情感、预示人物的××命运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。

  社会环境(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(室内)的布局、陈设):交代故事发生的××时代背景,渲染××环境气氛。

  五、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

  1.结合特定语境(即具体的句、段、篇、上下文),分析词语的含义。

  2.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(褒义、贬义、中性),明了词的本义、引申义、比喻义、一词多义等。

  3.注意语气或语调。

  4.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。

  5、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、轻重程度。

  6.注意言外之意(如: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,用平实的语言表达).

  六、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

  1、开篇点××题;2、总领全文;3、引起下文,为下文××作铺垫。

  4、设置悬念,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。5、为下文××埋下伏笔

  七、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

  1、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;2、段末起总结作用;(总结上文;引出下文)3、为下文××埋下伏笔4、为下文××情节作铺垫5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

  八、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

  1、篇末点××题;2、总结全文,深化××中心;3、首尾呼应;4、点明××中心,升华主题;

  5、令人深思,给人启示,让人觉得回味无穷。6、点题7、前后照应8、首尾呼应

  九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

  1、渲染××气氛2、烘托人物××性格(感情)3、点明××中心(揭示主旨)4、突出××主题(深化中心)

  十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

  1、找文章标题;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。2、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,加以综合概括,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、感情、态度等。(特别是抒情散文中)3、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。4、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。

  十一、概括段意

  (1)摘句法: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(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).

  (2)概括法:

  例1:(记叙的段落)记叙了+××人(组织或单位)+××时××地+何种情况下+做××+结果。(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)

  例如2:(描写的段落)描写了+××景物+××特征。

  例如3:(议论文)运用××论证方法(或论据)+从××角度(方面)+论证了××观点。例如4:(抒情的段落)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。(3)合并法: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,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。

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:小说详解

  一、小说三要素

  1、人物

    2、情节

  3、环境(自然环境/社会环境。)A、开端:交代背景,铺垫下文。B、发展:刻画人物,反映性格。C、高潮:表现冲突,揭示主题。D、结局:深化主题,留下思考。

  情节的总的作用:使小说变得丰富、生动、曲折,可以强化人物性格、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。

  二、表达方式:记叙、描写、说明、抒情、议论。

  A、叙述: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、陈述。

  作用: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,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,加深读者对人物、事件的理解。在议论文中,作为事实论据,用来证明论点。

  例1:他走了。例2:我们爬上了山。

  B、描写: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、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。

  作用: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。

  例1: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,须发都花白了,还戴着大眼镜。

  例2、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只见探照灯的光带,透过飘飞的雪片,直向天空射去。

  C、抒情: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,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,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。

  作用: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。起到渲染环境气氛,强调人物性格品质,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。引起读者的共鸣,使文章更有感染力。

  1、直接抒情(往往直抒胸臆,情感浓烈):

  例1:《最后一课》中:啊,那些坏家伙,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,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!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!

  例2:哦,北大,北大,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,太多。例3:祖国啊,母亲!我爱你,中国!

  2、间接抒情(借景抒情:通过景物描写,抒发感情。)例1:莫泊桑的《我的叔叔于勒》:"我们上了轮船,离开钱桥,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。"--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:"在我们面前,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。"--表现人物失望、沮丧的心情。

  D、议论: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、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、情感和评价。

  作用:1、在记叙性文体中,议论有两种方式: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。前者见解独到,令人深思,具有启发性;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,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。

  2、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
  3、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。

  E、说明: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。作用: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。例1:这张桌子是方的。

  三、分析人物形象

  1、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,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。

  2、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(和谐相处),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。

 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:说明文详解

  1、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:A、题目B、首段C、关键词句(比如: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、中心句)

  2、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分类和作用:

  一、举例子: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××特点。

  二、分类别: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××特点。

  三、打比方: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××特点,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。

  四、列数字: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××特点。

  五、作比较: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××特点(地位、影响等).

  六、下定义: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,使说明更严密。

  七、列图表: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××特点。

  八、引言论: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,增强说服力,如引用古诗文、谚语、俗话。

  3、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?

  ⑴下定义:……是……,这就是……,叫……⑵分类别:有几类(种),一种是……,另一种是……⑶举例子:例如、又如、比如、再如、如,举例只举一部分。

  ⑷作比较:而、比……和……两种东西比。

  4、说明顺序⑴空间顺序:说明事物的形状、构造,多在建筑物的结构,如上下、远近、左右、内外、东西南北中等。

  ⑵时间顺序: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。

  ⑶逻辑顺序:说明事理,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  A、先总说后分说:总-分;分-总;总-分-总B、先主要后次要。

  C、先原因后结果。D、由现象到本质。E、由性能到功用。

  F、由一般到特殊。G、由整体到局部。

  5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1、说明性语言的特点:准确、平实、简明(科学小品:生动).

  6、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:实物说明文、事理说明文(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)2按语言特点分:平实性说明文、文艺性说明文(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)(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,多用描写)

  一、要把握文章"线索"

  二、要抓住散文的"文眼"

  "文眼"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、升华意境、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。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,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,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。

  三、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

 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、联想和补充。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,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,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。

  四、要体会散文的意境

  意境,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、动人的感情,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,达到情与物融合、意与景交织,以唤起读者的联想,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。

  1、融情于景,情景交融

  2、想象、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、细处落笔,以小见大。4、侧面暗示。

  五、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(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)1、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。2、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。3、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,具有诗情画意,.

  六、散文特点:"形"(材料)散而"神"(中心)不散6、从作者描写的角度(听、视、嗅、味、触觉)。知识:散文详解

标签:

小鱼资料库 www.xiaoyuzl.com

Copyright © 2020-2022 XIAOYUZL.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备2020029262号-2

声明:本站分享的文章、资源等均由网友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只用于搜集整理。如有侵权,请您与站长联系,我们将及时处理!

Top